空气过滤器泄漏测试
1.1、高效过滤器的检漏,应使用采样速率大于1L/min的光学粒子计数器。D类高效空气过滤器宜使用激光粒子计数器或凝结核计数器。
1.2、采用粒子计数器检漏高效过滤器,其上风侧应引入均匀浓度的大气尘或含其他气溶胶尘的空气。对大于等于0.5μm尘粒,浓度应大于或等于3.5×105pc/m3;或对大于或等于0.1μm尘粒,浓度应大于或等于3.5×107pc/m3;若检测D类高效过滤器,对大于或等于0.1μm尘粒,浓度应大于或等于3.5×109pc/m3。
1.3、泄漏率的检测应在接近设计风速的条件下进行。将受检高效过滤器下风侧测得的泄漏浓度换算成透过率,高效过滤器不得大于出厂合格透过率的2倍;D类高效过滤器不得大于出厂合格透过率的3倍。
1.4、在移动扫描检测工程中,应对计数突然递增的部位进行定点检验。
2、室内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检测
2.1、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检测应在设计指定的占用状态(空态、静态、动态)下进行。
2.2、检测仪器的选用:应使用采样速率大于1L/min的光学粒子计数器,在仪器选用时应考虑粒径鉴别能力,粒子浓度适用范围和计数效率。仪表应有有效的标定合格证书。
2.3、采样点的规定:
2.31、最低限度的采样点数NL,见表B.4.3,表B.4.3最低限度的采样点数 NL 表
测点数NL |
2 |
3 |
4 |
5 |
6 |
7 |
8 |
9 |
10 |
洁净区面积A(m2) |
2.1~ 6.0 |
6.1~ 12.0 |
12.1~ 20.0 |
20.1~ 30.0 |
30.1~ 42.0 |
42.1~ 56.0 |
56.1~ 72.0 |
72.1~ 90.0 |
90.1~ 110.0 |
注:1在水平单向流时,面积A为与气流方向呈垂直的流动空气截面的面积。2最低限度的采样点数NL按公式NL =A0.5计算(四舍五入取整数)。 |
2.32、采样点应均匀分布于整个面积内,并位于工作区的高度(距地坪0.8m的水平面),或设计单位、业主特指的位置。
2.4、采样量的确定:
2.41、每次采样的最少采样量见表B.4.4;每次采样的最少采样量Vs(L)表
洁净度等级 |
粒径(μm) |
|||||
0.1 |
0.2 |
0.3 |
0.5 |
1.0 |
5.0 |
|
1 |
2000 |
8400 |
---- |
----- |
----- |
---- |
2 |
200 |
840 |
1960 |
5680 |
------ |
---- |
3 |
20 |
84 |
196 |
568 |
2400 |
----- |
4 |
2 |
8 |
20 |
57 |
240 |
------ |
5 |
2 |
2 |
2 |
6 |
24 |
680 |
6 |
2 |
2 |
2 |
2 |
2 |
68 |
7 |
----- |
----- |
----- |
2 |
2 |
7 |
8 |
---- |
---- |
----- |
2 |
2 |
2 |
9 |
----- |
----- |
------ |
2 |
2 |
2 |
2.42、每个采样点的最少采样时间为1min,采样量至少为2L;
2.43、每个洁净室(区)最少采样次数为3次。当洁净区仅有一个采样点时,则在该点至少采样3次;
2.44、对预期空气洁净度等级达到4级或更洁净的环境,采样量很大,可采用ISO 14644—1附录F规定的顺序采样法。
1.5、检测采样的规定:
1.51、采样时采样口处的气流速度,应尽可能接近室内的设计气流速度;
1.52、对单向流洁净室,其粒子计数器的采样管口应迎着气流方向;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,采样管口宜向上;
1.53、采样管必须干净,连接处不得有渗漏。采样管的长度应根据允许长度确定,如果无规定时,不宜大于1.5m;
1.54、室内的测定人员必须穿洁净工作服,且不宜超过3名,并应远离或位于采样点的下风侧静止不动或微动。
1.6、记录数据评价。空气洁净度测试中,当全室(区)测点为2~9点时,必须计算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Ci值、全部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N及其标准差,导出95%置信上限值;采样点超过9点时,可采用算术平均值N作为置信上限值。
1.61、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Ci应小于或等于洁净度等级规定的限值,见表B.4.6-1。
1.6—1洁净度等级及悬浮粒子浓度限值
洁净度等 |
大于或等于表中粒径D的最大浓度Cn(pc/m3) |
|||||
0.1μm |
0.2μm |
0.3μm |
0.5μm |
1.0μm |
5.0μm |
|
1 |
10 |
2 |
-- |
-- |
-- |
-- |
2 |
100 |
24 |
10 |
4 |
-- |
-- |
3 |
1000 |
237 |
120 |
35 |
8 |
-- |
4 |
10000 |
2370 |
1020 |
352 |
83 |
-- |
洁净度等级 |
大于或等于表中粒径D的最大浓度Cn(pc/m3) |
|||||
0.1μm |
0.2μm |
0.3μm |
0.5μm |
1.0μm |
5.0μm |
|
5 |
100000 |
23700 |
10200 |
3520 |
832 |
29 |
6 |
1000000 |
237000 |
102000 |
35200 |
8320 |
293 |
7 |
-- |
-- |
-- |
352000 |
83200 |
2930 |
8 |
-- |
-- |
-- |
3520000 |
832000 |
29300 |
9 |
-- |
-- |
-- |
35200000 |
8320000 |
293000 |
注:1本表仅表示了整数值的洁净度等级(N)悬浮粒子最大浓度的限值。 2对于非整数洁净度等级,其对应于粒子粒径D(μm)的最大浓度限值(Cn), 3洁净度等级定级的粒径范围为0.1~5.0μm,用于定级的粒径数不应大于3个,且其粒径的顺序差不应小于1.5倍。 |
1.62、全部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N的95%置信上限值,应小于或等于洁净度等级规定的限值。即:表B.4.6-2 t系数
点数 |
2 |
3 |
4 |
5 |
6 |
7~9 |
t |
6.3 |
2.9 |
2.4 |
2.1 |
2.0 |
1.9 |
1.7、每次测试应做记录,并提交性能合格或不合格的测试报告。测试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:
1.7.1、测试机构的名称、地址;
1.7.2、测试日期的测试者签名;
1.7.3、执行标准的编号及标准实施日期;
1.7.4、被测试的洁净室或洁净区的地址、采样点的特定编号及坐标图;
1.7.5、被测洁净室或洁净区的空气洁净度等级、被测粒径(或沉降菌、浮游菌)、被测洁净室所处的状态、气流流型和静压差;
1.7.6、测量用的仪器的编号和标定证书;测试方法细则及测试中的特殊情况;
1.7.7、测试结果包括在全部采样点坐标图上注明所测的粒子浓度(或沉降菌、浮游菌的的菌落数);
1.7.8、对异常测试值进行说明及数据处理。